李信軍:“道”文化對中華民俗的影響
“道”文化,匯貫于古今,天地以固存。從我們中華人文始祖“三皇五帝”時的“伏羲氏”起,其根據“河洛”而畫“先天卦”。至此,大“道”文化就已為大眾所熟知且被歷代圣賢所廣泛演繹,到了東漢時,張道陵天師又根據這一傳統和信仰,正式建立起了中華“道教”,成為了有組織、有經典、有教義的宗教教團了。此正如中國社科院胡孚琛、呂錫琛教授所說的:“中華民族自伏羲、黃帝、老聃(指老子)一脈相傳的道學文化,是東方智慧的結晶,其學綜羅百代,廣博精微,足以承擔這歷史使命。道學是參天地、贊化育、貫中西、通古今的大學問”。又“中國三皇五帝時代的文化是原始的道學文化,它為人類留存下大同社會的文化基因”。
道教信仰,可以說既是在遠古之時的天神崇拜、宗祖祭祀的基礎上所建立的,又是通過自身的教義不斷豐富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的。兩者的關系,可以說道教和中華民俗是一脈承傳的,是唇齒相依的關系,是血肉相連的關系。如果脫離了道教談民俗文化、信仰,或脫離民俗、信仰妄談道教都是片面的、錯誤的、偏離歷史事實的。
有學者認為,道教雖然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,但影響和信徒的數量確不及其他外來宗教。其實不然,如果從外表看,似乎是這樣,但從深層次來看,道教文化、經典、信仰、神仙、傳說及能影響到老百姓日常生活、民俗、習俗、傳統節日的,還是道教。可以說,在華夏民族、炎黃子孫的骨子里,道教信仰是無處不在的,只不過是有的“日用而不知”罷了。
那么,道教是從哪些方面影響到了中華民俗文化和信仰的呢?應該說,客觀的是從以下三個方面。
第一:道教是中華本土宗教,其信仰的歷代祖師、神靈都是老百姓所熟知的并被廣泛接受的。如玉皇大帝、財神爺(文武財神、五路財神等)、三官大帝、藥王爺、太歲、文昌帝君、八仙、閻王爺、城隍爺、土地爺、老奶奶(泰山娘娘)、灶王爺、真武大帝、黃大仙、媽祖、福祿壽三星、龍王、水神、火神……,從各地所建的廟宇情況即可看出這一民間信仰的普遍程度。
第二:道教神仙典故、傳說以及祖師圣誕日或成道日,是民間民俗文化的理論基礎和形成的重要基石。如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、二十四晚上接玉皇駕、三十貼春聯、正月初一過大年放鞭炮、初五接財神、初八順星、初九玉皇圣誕、十五的元宵節、十九的燕九節以及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乞巧節、鬼節、重陽節、寒衣節、臘八節等等。這些傳統節日的形成及延傳,又無不和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第三:受道教“尊天敬祖”,重視“術數”的傳統,在民間習俗中,多在家中供奉諸如“天地君親師”先祖“牌位”,或供奉神靈,均不同程度的影響著老百姓的諸如:上香、上供、祭祀、祭拜、上墳、燒紙以及“擇日子”,看“陰陽宅”,求仙問卜,求官、求財、求學、求子等等。
通過以上足可看出,“道”文化在華夏民族及炎黃子孫的心里、印象里、骨子里及其日常生活中乃至個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無不滲透并流露著對中華傳統的熱愛、銘記和信仰。(作者李信軍道長,系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、北京白云觀監院)
相關文章